以山載道——與山と道在香港的再次相會
文、攝影(標明者除外)﹕Donald
當看到接機大堂顯示板上的飛機航班已抵港,然後看著山と道(中譯「山與道」)團隊步出抵港大堂的一刻,感動的情緒便油然而生。時隔超過五年,山と道再次來到香港了。
POP UP SHOP的由來
自五年多前透過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Lifestyle(注:目前已結業)在「HIKE LIFE COMMUNITY TOUR 2019 in Hong Kong」認識山と道創辦人夏目夫婦及其團隊成員豊嶋先生、中川先生、三田先生、Junki、木村先生等人後,我們就成為很純粹的朋友,從沒有談及彼此的業務。我們以「山」為中心,多次在山上山下相互分享HIKER的愉悅和生活的熱情。我和另一店主Ruby均非常尊敬、熱愛及佩服山和道這個車庫品牌及團隊,尤其是當我們深入認識超輕量登山(ULTRALIGHT HIKING)的理念,並且努力將morimori轉型成為超輕量登山用品選物店時,我們便渴望有一天能成為山と道的官方零售商,幫助推廣品牌及建立超輕量登山社群,只因為我們擁抱著共同的價值觀。
手持カザマナオミ先生絲網印刷的T-shirt,在「HIKE LIFE COMMUNITY TOUR 2019 in Hong Kong」分享會後與夏目先生留影。
2019年參加第一屆岩手山山道祭後,與夏目夫婦一家留影。
2019年於鐮倉登山後,夏目先生帶我們到當地的酒館。相片由右至左分別是三田先生、Junki、夏目先生及筆者。(攝影﹕Ruby)
2024年4月筆者首次造訪山と道大仏研究所,相片由左至右、上至下分別是Junki、夏目由美子小姐、木村先生、Peipei、食堂主理人寒川奏小姐、山と道材木座店長前原先生、負責後勤工作的稲見玲雄先生及筆者。
朋友的關係不是捷徑,而是讓我們有長時間交流的基礎,好好了解彼此是否知行合一,這樣才有了合作的契機。一年多前,當夏目先生在鐮倉一所小酒館向著日本的山友宣布,山と道要在morimori 舉辦POP UP SHOP時,我感動得流下了淚水(夏目先生亦如是),並擁著當時也在場的Junki、中川先生和Oji ,一起說道要好好策劃這個POP UP SHOP。回到酒店後,我將這個喜訊轉告Ruby,她聞悉亦當然感動得哭了。於我和Ruby的感動是無關乎生意的(山と道的朋友亦然),而是我們非常感激既不是日夜相見,亦不是語言完全互通的海外朋友,竟然能如此重視我們、用心了解我們,這就是山と道團隊對人、對朋友、對工作伙伴和對理念的執着及重視。那一刻我感到我們更認識彼此,相互有了更深厚的信賴,而且有著值得令人期待的願景,POP UP SHOP就是我們友誼及合作的奠基石。以這樣深刻的信任來開展我們的合作,絕對無比珍貴。
2023年6月到日本四國愛媛參加第二屆石鎚山山道祭後,再受邀參加了Junki去CDT徒步前在山と道鐮倉材木座店的分享會,活動後大伙到了附近的小酒館聚會,然後夏目先生便在小酒館向著日本的山友宣布未來要在morimori 舉辦POP UP SHOP,感謝參加分享會的Bocca san捕捉了喜悅的一刻。相片由右至左分別是夏目先生、筆者、Junki及Oji。(攝影﹕Bocca)
與五年多前來香港時不同,山と道在這數年間發展得更全面,團隊不僅壯大了數倍,是日本以至全球數一數二的超輕量登山裝備車庫品牌製造商,而且HLC亦已在日本七個地區及台灣發展得有聲有色,逐漸拼合出當初團隊想像的發展面貌。夏目先生帶領著三田先生、Junki、木村先生、George先生、裕子小姐浩浩蕩蕩來到香港,更突顯了山と道不但沒有忘記香港,他們甚至非常惦掛及重視香港的山野及香港超輕量登山社群,並且彰顯出希望可以在香港重新推動認識品牌理念、正確傳遞產品知識的決心。
或許,香港人予外國人的印象是喜歡消費,但在經營morimori的七年多以來,我們的客人在消費時,除了表面的購物行為,他/她們內裡更多是考量品牌的理念,並且對品質、實用和功能均有極高要求,因此POP UP SHOP的舉辦,可以讓親赴香港的山と道團隊確切認識香港真正的超輕量登山社群,打破迷思。
事實上,山と道在morimori舉辦POP UP SHOP,用意並非單純銷售產品,更重要的是一方面透過整全細緻的策劃,令香港超輕量登山愛好者感受到日本店的氣氛及專業;另一方面是透過直接的交流,促進品牌理念及產品資訊傳遞;同時亦可藉此了解香港超輕量登山愛好者的登山經驗以及對品牌產品應用的意見;最後是透過親身體驗香港的山野,了解香港山嶺的特色,感受品牌產品在本地使用的長短處。亦因此,POP UP SHOP的要旨並非是賣出多少產品,而是品牌與本地超輕量登山社群的直面交流,鞏固及滋養超輕量登山社群在本地的發展,讓香港成為日本、台灣之外,亞洲另一個推動超輕量登山文化成長的地方,相互合作。
以山會友
山と道團隊五年前首次來到香港時,因為天氣惡劣而沒有登山,只能在水浪窩營地紮營聊天。這次再來香港,我希望能讓大家享受在香港登山的樂趣。然而六月的香港早已踏入炎夏,儘管我過往多次向山と道的朋友提及香港夏日濕熱的瘋狂,但夏目先生沒有懼色,在數月前商議行程之初,便很希望在香港登山。於是他們由東京乘搭清晨的航班甫下飛機,食過廣東粥麵,便動身到大嶼山的梅窩準備登山了。我之所以向山と道團隊建議在大嶼山登山,一方面是因為大嶼山是我和Ruby最喜歡登山的地方:它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除了郊野面積廣闊和擁有漂亮的海岸線外,更坐擁香港第二高峰鳳凰山及第三高峰大東山,山巒起伏有致;而且大嶼山是香港機場的所在地,能夠一下飛機便快速啟程登山,既突顯了香港登山便利的特色,也能節省風塵僕僕的日本朋友的交通時間,享受更多登山樂趣。
以鳳凰山背景作設計的山と道POP UP SHOP宣傳圖,亦是這次登山的目的地之一。
山と道的團隊固然喜歡登山,若果你和他/她們同行,便會深刻感受到他/她們對大自然、山嶺的擁抱是全方位的,甚至你會體會到他/她們樂於享受不舒適的環境、安然面對大自然突然而至的不同狀況。尤記得我們第一天從梅窩碼頭鳳凰徑第十二段逆走到南山營地,除了與越野單車徑重疊的一小段路因為較開揚而時有涼風外,直至到白富田的一段路都是頗為翳焗,我們很快便汗流浹背,但是山と道的各位仍是談笑風生,遇到有山水的地方便洗頭洗臉拭身。夏目先生說,「我們不用到桑拿房,我們正在享受mountain sauna」。HIKER就是這樣,四時之變化正正是我們樂於探尋的,汗水反而成為我們歡樂的共同印記,以至於後來到達南山營地,我們更生了營火無視濕熱,圍在營火之間聊天交流。或者別人認為這近乎瘋狂,但當時圍坐於營火周圍的我們的確沒有酷熱難耐的感覺,或許這正正是改變了心態,便能真正擁抱大自然的最佳例證。
遇到有山水的地方大家便洗頭洗臉拭身。
抵達南山營地。
因腳傷不能同行的Andy(左一)幫忙運送食物及飲品到南山營地。
大家在柴火旁促膝詳談。
南山營地大合照,相片由左至右、上至下分別是Wilson、Man、裕子小姐、三田先生、Junki、六、筆者、夏目先生、木村先生、Andy及George先生。(攝影﹕六)
第二天在南山營地醒來後發生了一件頗令我印象深刻的事。話說第一天到達南山營地後,我在覓地紮營時發現營地有很多蟻穴,這是南山營地多年前已出現的蟻患,現在嚴重了許多。我自覺大家都是HIKER,或許都會留意,所以當時也未有逐一提醒。然而第二天醒來便知道,夏目先生昨天正是因為把營帳紮了在蟻穴上,加上他只用了head mesh內帳,所以小腿多處被蟻咬了,而且背囊內的食物也發現了大量螞蟻(George先生亦同樣遭殃),但是夏目先生處變不驚,他一方面非常小心地清理背囊內的螞蟻,另一方面又和山と道的其他成員一起觀察及討論。或許蟻患問題在日本紮營時並不是常需留意的事,但在香港的營地,蟻患是我們其中一個不得不留意的問題,事關營地的高密度使用,導致了人類食物更頻繁地殘留,螞蟻因有充足的食物而大量繁殖。當山と道的朋友面對螞蟻的問題時,除了非常淡定應對外,更擅於觀察、討論和學習,而這些應對問題的態度,正正反映了一位登山者於野外應對的能力。我想,以山と道一行人喜歡體驗不同地方特色的性格,這次遭遇蟻患反而「誤打誤撞」地讓大家體驗了目前的「香港特色」,這一課既讓大家了解到人類行為對大自然的破壞及影響,同時亦讓我們深深體會到超輕量登山所強調的「極簡」在大自然中之必要。
Junki、木村先生清理footprint上的螞蟻。
以山見學
兩日一夜的登山露營熱鬧有時、寧靜有時;玩樂有時、學習有時。事實上,關於如何學習超輕量登山露營的知識,除了看書、在互聯網閱覽相關資訊是必不可少外,最佳的學習莫過於登山實踐,例如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同行者使用的登山裝備、應用方法及登山習慣等,再反覆思考改進。儘管日本及香港在地理及氣候環境兩方面均有差別,但在超輕量登山的實踐上,方法和知識都是共通的,而山と道團隊也為我們BACKPACKING的方法、行動糧的選擇提供了很多參考。
不得不說,為了好好準備這次POP UP SHOP,morimori團隊上下都熟讀了所有產品的規格、特性及產品更新的重點。而山と道團隊為了讓大家印象深刻,第二天出發登山前,更有京都店店長George先生為morimori兼職員工Wilson示範如何將他的MINI2打包得更好。Wilson固然對重新打包後的MINI2貼服外觀表示佩服,更重要的是背負的感覺完全截然不同,舒適度大大提升,而這正正是frameless背囊所要求的細緻BACKPACKING,背囊的支撐就是靠用家的收納技巧建立。這種深入的互動與知識傳遞若不是因為日本團隊特意抽空來港,我們也很難有這樣的交流機會,而得到面授的Wilson在POP UP SHOP期間更表現得獨當一面。除了BACKPACKING的方法,我更留意到山と道團隊對行動糧的安排很值得參考,例如在減重的考量下,以高熱量的食物如薯片及芝士作為行動糧,這樣便可以減少煮食時間、減少用水及使用燃料,隨行隨食。
George先生為Wilson示範如何將他的MINI2打包得更好,裕子小姐從旁協助翻譯。
向大東山「爛頭營」進發。
因為連日大雨,山徑沿途都有不少山水可供補給。
夏目先生以薯片、芝士等高熱量食物作行動糧。
興高采烈的George先生,和他登山很愉快﹗
雖然天氣潮濕且炎熱,但幸好早幾天的暴雨天已轉為晴天,更幸運的是早前的連續暴雨為山徑積存了大量山水,我們在爬升往大東山「爛頭營」前,甚至可以在一些水窪浸浴,非常消暑。儘管香港沒有溫泉,但我們有獨特且無可替代的地景,好山好水方面是不會被海外任何一個地方比下去的。在大家非常享受山水浴、大叫「最高」的一刻,我心裡是暗暗感到自豪的,因為能令大家體驗香港令人陶醉的一面,然後看見大家由衷的愉悅,是我作為東道主的最大回饋。而我更向各位提議下次夏天再來香港時,可以一起溯溪,這是香港夏天最消暑的活動之一,大家一定會另有一番感受。
夏目先生享受往大東山路上的山水浴。
中村先生大呼「最高」﹗
Junki一臉陶醉。
連走大東山及鳳凰山對很多山友來說,說難不難又說易不易,原因在於爬越兩山基本上不需要攀登技巧,只要有一定體能必能走完,然而因為爬越這兩山是需要急升急降,對雙腿還是有一定負擔,如果平日沒有鍛鍊的習慣,很大機會在登上鳳凰山的中段,便會感到雙腿酸軟了。即使是來到陌生的濕熱環境,山と道的各人還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分別累計爬升1500米及下降1100米,體現出體能鍛鍊是大家日常的習慣,這亦是登山者必不可少及需要持之以恆的一環。
炎熱濕度高的狀況下爬升兩座山,對體能有一定考驗。
大家在雲霧繚繞的鳳凰山山頂留影。
對於超輕量登山者而言,重量可能是大家首要的考量,但是回歸基本,超輕量登山的出現是希望以更少的負擔走更遠的路,走得遠、身心徹底投入自然才是超輕量登山最主要的目的。而要走得遠,更必須著重安全及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讓自己能夠有基本應付意外受傷的裝備,不會因傷患加劇而失去走得更遠的機會,所以急救包在超輕量登山又或任何登山方式的裝備表上,從來都不是應該捨棄的部分。而在與山と道各人登山的路途上,我留意到大家也有帶備急救包,例如Junki為免下山造成他膝蓋傷患加劇,他下山前便使用了急救包內的運動保護貼,以舒緩疼痛並為膝蓋肌肉提供支撐,可見這位超輕量長距離登山愛好者抱有極強的安全及健康管理意識。以上旨在說明,超輕量登山者即如山と道的各位,可是從來沒有忽視急救包的重要性,我們寧可吃的精簡、用得輕省,也不能在安全措施上有所讓步。
Junki為免下山造成他膝蓋傷患加劇,他下山前便使用了急救包內的運動保護貼,以舒緩疼痛並為膝蓋肌肉提供支撐。
兩日一夜登山露營,就在抵達昂坪市集完滿結束。George先生說,走大嶼山的山嶺時望向海岸線的大小島嶼,有一種置身於瀨戶內海的感覺,而我沒有事前告訴大家的是,除了地景的扣連,行程尾聲以昂坪大佛遙遙呼應山と道發源地鐮倉的大佛,更是希望大家感受到文化的連結,這種由「山」和「道」連結的情感,亦正正是登山的魅力所在。
山と道團隊登山後在鳳凰山山腳留影。
路經昂坪大佛。
酒店——觀照香港最美的幾個價值
回到鬧市,我便帶大家入住相信是香港最關注社群、擁抱多元而最具文化氣息的逸東酒店。逸東酒店原本並沒有多麼的獨特,只是單純提供住宿且走中價路線的酒店,但在家族年青世代接手經營後,她將新的想法、理念貫注入酒店,不但裝潢變得有設計感,而且更增加了文化導向,提供音樂、放映、展覽等文藝活動之餘,亦關注自由、人權、開放等普世價值,諸如少數族裔、LGBTQ等都是酒店支持的群體。而我介紹山と道的各位入住,就是希望大家認識這所特別的酒店,感受更多住宿以外的文化氛圍及我們都重視的價值。當然,酒店one-stop的中西美食及酒吧,亦是我和Ruby特別推薦的,所以大家也可以在忙錄的POP UP SHOP舉辦期間,有機會享受到精緻的粵式點心、廣東燒味、美酒與混合了不同地區特色風味的佳餚。誇張一點說,雖然它只是一間酒店,但它可以說是將某些香港最好的價值都濃縮在一起,由住宿感受這些我目前不敢斷言為「曾經的美好」,是最好不過了。
品嘗筆者認為是香港其中一處最好味的粵式點心﹗
POP UP SHOP
正如我們重視日本朋友的體驗,山と道同樣重視香港客人、HIKERS對POP UP SHOP的體驗。我們希望每一位到訪morimori的客人、山友,都可以感受到日本店的氣氛及空間佈置,所以morimori及山和道團隊都投放了很多時間及精力,來策劃及執行這次的期間限定店。後來不少到訪的客人不約而同表示morimori彷如變成了山と道的專門店,既能看見陳列產品的細心,亦感受到空間佈局的細緻,我們便知道這次策劃的用心,果真傳達到同樣用心感受及觀察的客人身上。
山と道POP UP SHOP一隅。(攝影﹕六)
山と道POP UP SHOP一隅。(攝影﹕六)
山と道POP UP SHOP一隅。(攝影﹕六)
山と道POP UP SHOP一隅。(攝影﹕六)
事實上,要呈現出這個觀感,我更要多謝山と道對我們的重視。山と道在這次POP UP SHOP把過千件最新產品運送到香港,當中部分產品更比日本國內更早銷售,因此才能令morimori店內的產品種類如此豐富。木村先生居中協調所付出的努力,是我非常感激的。
木村先生向客人介紹產品中。(攝影﹕六)
雖然morimori團隊在閉店準備期間已大致把場地佈置好,但日本團隊對於品牌陳列及庫存的安排更仔細,所以當他/她們到店觀察後,便提供了更好的陳列建議並幫忙設置,令最後出來的POP UP SHOP店面不但更豐富清晰,並且更便利客人選購,這一方面Junki、George先生及裕子小姐應記一功。
George先生、裕子小姐、Junki向客人介紹不同產品的特點及分別,夏目先生亦不忘與香港的HIKER交流。(攝影﹕六)
山と道團隊非常留意客人選購產品的體驗,三天POP UP SHOP期間,他/她們不斷微調細節,時刻留意有否改善的必要。這一方面固然是經驗所致,但於我看來,更多是因為大家都會留意及想像客人感受,真切地希望做好自己喜歡的工作才會有這種執着,以及認真且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這些團隊特質並非能夠由上而下建立,而是出於團隊每個人都擁抱的共同信念及價值觀,並在企業間成為良好文化的一部分。透過這次POP UP SHOP的策劃及執行,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山と道為甚麼會達到目前的高度,就是因為眾志成城。
POP UP SHOP最讓我期待的部分是談話會,夏目先生的分享題目是「山と道品牌與製造」,而山と道JOURNALS主編三田先生則分享了「日本Ultralight Hiking和車庫製造商的歷史」。雖然五年前來香港時,夏目先生也有做過這個主題的分享,但五年之間不但香港超輕量化登山社群多了大量新成員,山と道的產品種類亦更多,所以夏目先生的分享既能夠好好向新的品牌愛好者傳達品牌理念,亦可以讓大家知道團隊在製作產品上所投入的強大熱情。我尤記得夏目先生總結時指出,「Ultralight Hiking是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他概括了Ultralight Hiking是一種思考另類生活的哲學實踐,並在資本主義物欲橫流的狀況下,以Henry David Thoreau「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作為勸勉,提醒大家「知足」、「Less is More」、「Simple is the Best」的品牌思想。(夏目先生的分享內容《Yamatomichi的裝備思考,從根本來說Ultralight Hiking》現可於山と道JOURNALS閱讀日中雙語文字版本)
夏目先生主講,KOH BODY提供國語翻譯。(攝影﹕Siu Fung)
moritachi專注聽夏目先生的分享。(攝影﹕Siu Fung)
而三田先生的分享內容,則源自他於2023年4月在山と道JOURNALS撰寫的《日本UL&ガレージメーカー史概論(2000~2016)》一文,該文章亦有日英雙語版本,為日本Ultralight Hiking和車庫製造商的歷史做了很好的資料整理。這次現場分享提供了國語翻譯,相信更多港台以及華語聽眾都能夠有更深刻的認識。雖然超輕量登山及MYOG(Make Your Own Gear)並不是三十年前才起步,但是有系統地討論、整理大概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期間在美國出現。而日本則在以後開始有不同登山愛好者翻譯及引介美國超輕量登山的知識及文化,成為超輕量登山在亞洲的重要推手。由此開始,日本國內就漸漸出現MYOG makers,並且在2009年至2011之間出現了目前日本超輕量登山舉足輕重的車庫品牌,包括2011年4月1日由夏目夫婦創立的山と道。事實上,不僅是香港,即使是其他華語地區亦很少有書籍及文章講述超輕量登山,HLC台灣大使林政翰先生翻譯Mike Clelland著作 “Ultralight Backpacking Tips”之中譯本《超輕量登山野營技巧》,是華語市場上少有的引介,因此我可以說港台等華語地區的超輕量登山愛好者,很多都是受日本車庫品牌的影響,而一頭栽進這個浩瀚的世界,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大家對背後的發展脈絡及歷史其實還是不太認識。而三田先生的分享則有助於華語地區創造更多的脈絡爬梳及討論,令更多超輕量登山愛好者了解到他/她們喜歡的車庫品牌所出現的歷史背景,而這些討論正正是目前香港以至華語地區都極匱乏及需要的。
三田先生主講,Peipei提供國語翻譯。(攝影﹕Siu Fung)
最後的cross talk則是由我與木村先生、Junki及George先生的對談環節,主要問及大家對兩日一夜在大嶼山登山的感受及他們對穿搭的意見,另外我亦詢問了三位山和道的朋友對香港山友前往日本登山的裝備建議。我比較印象深刻的部分,是47歲才第一次到海外旅行的George先生之回應,他提到如果香港的山友要到日本登山,「只要帶一顆開心的心情去便好」的說法是很有感染力的,尤其是作為超輕量登山愛好者,大家帶著那麼「少」的東西面對大自然多變且突然而至的狀況,開心的心情既能讓我們謙卑地面對自然,也能讓我們更享受自然的美好。即使大自然會讓我們感受到酷熱難耐、蚊釘蟲咬,但它仍然會在某個時刻,為我們送來震撼的景色、清新爽快的涼風,學懂珍惜這些大自然的禮物,「知足」也就不遠矣。
對談環節大家也談得很愉快。相片由右至左分別是George先生、KOH BODY、木村先生、Junki、筆者及Peipei。(攝影﹕Siu Fung)
而在對談環節完結後,最後的「懇親會」更讓山と道的各位與香港超輕量登山愛好者有了更深入的交流。這些超越邊界的連結、「以山會友」的交流,相信也能令日、台、港的超輕量登山愛好者,有了更豐富的社群想像及願景。
懇親會大合照。(攝影﹕Siu Fung)
日台港連線
這次山と道POP UP SHOP的舉辦,首次有日本、台灣及香港團隊共同參與,對morimori來說,絕對與有榮焉。夏目先生與團隊多次強調,我們是「One Team」,這是不能再好的形容了。
One Team之意,當然是大家擁抱共同的價值觀,並且都是處事認真的人,這才能為「一」。對於這個形容,夏目先生可以說是非常細心觀察我們每個人的特質,才會得出這樣的說法,這既是對香港團隊的由衷讚美,更是對於三地合作無間的最佳註腳。
每天營業及活動前的圍圈打氣總離不開大呼「One Team」﹗(攝影﹕Siu Fung)
我想,香港團隊的每一員都在這次活動上深受感動,因為大家都分別在不同的場合,真切感受到日本及台灣團隊的熱誠及愛,又大家更確切地透過交流,分享了內心的感受。這些真摯相對的時光,多得台灣團隊KOH BODY及Peipei的翻譯而促成了。
KOH BODY目前負責山と道JOURNALS/網店的插圖和圖象設計。他在2017年成立「Raying Studio」,以繪畫雜誌和書籍插畫為主,經常往來日本和台灣之間,活躍於各種活動。(攝影﹕六)
Peipei與她的丈夫Junki。(攝影﹕Siu Fung)
我很感激KOH BODY及Peipei不僅在翻譯上做到互通有無,為大家打破了語言的藩籬,兩人更一眼關七在大家接待客人忙得不可開交之際,兼負起介紹產品的重責。我過往也做過學術專著的翻譯,深明翻譯本身並不單純是語言的能力,譯者本身更要對該範疇有深入的認識,才能準確地翻譯出原話/原文的意思,所以在本已費神的翻譯工作外,遊刃有餘地為大家補位,兩位台灣朋友著實有豐富的產品使用經驗及知識才能擔當,同時更完美演繹了何謂「One Team」的合作無間。又所以台灣朋友的鼎力相助,絕對是這次POP UP SHOP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我也向兩位說笑道,他/她們的強大令我有了不想學習日語的念頭,這樣就可以每次活動都拜托他/她們來香港幫忙了﹗(笑)
當然,我更非常感激日本團隊在忙碌的工作日程上,特別抽空來到香港,帶給大家專業的產品知識及熱情的服務。短短幾天的深入相處,讓我們了解彼此更多。夏目先生雖然表面嚴肅,但內裡溫柔,他擅於觀察的能力,讓他能注意到每個人及每件事的微小之處,讓我獲益匪淺。三田先生有著作為文字工作者的細膩觀察力,很多我城的一二,都在他的眼下表露無遺。木村先生隨和的性格非常平易近人,他的刻苦耐勞讓我體會到他對山和道的熱愛。Junki的獨當一面讓人安心,只要他在場,就能確保事情能順利進行,是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裕子小姐和藹親切、樂於助人、處事細心,有她在前線接待,工作也能有條不紊地完成。第一次出國外遊的George先生活潑開朗,既能在遊玩時盡興,也能在投入工作時盡顯專業,而他在對談環節上的精闢回應,及其無師自通的繪畫能力,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Junki為George先生記錄了他首次外遊的點滴,非常有愛﹗
今年7月份帶了活動海報到日本,請日本團隊成員簽名,無論是簽了名的還是未能簽名的,我們都是One Team﹗
最後我更要感謝morimori團隊Wilson、Andy和Sunny在籌備、銷售工作之投入,我確實在與大家工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大家的熱情及對morimori的莫大支持。同時亦感謝過往為morimori裝潢,這次為morimori拍片的阿六,以及攝製拍檔Man的不辭勞苦,他/她們製作了一條富有溫度的短片,讓我們可以隨時回顧那些美好時光。
六及Man攝製的短片,不妨一看再看﹗
感謝山と道POP UP SHOP為我及Ruby製造了幸福,感謝它讓更多海外朋友認識到香港美麗的一面,亦讓香港可以重新認識山と道。這次合作只是開始,我們已熱切期待著未來日台港合作的更多可能,期望這個群體愈益茁壯,共同塑造理想的超輕量登山社群。
延伸閱讀﹕